7月20日,广州理工学院学生会“传承文化,乡约梅州”志愿服务队前往兴宁市宁中镇鸭桥村,从客家传统建筑中学习客家传统文化。
志愿服务队到达景星园,大门墙上挂着由兴宁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牌匾“特色古民居”极为显眼。该建筑一大特点就是依山而建,门前设有一个半月型大水塘,运用了风水建筑中的依山傍水格局;水塘的另一用途主要用于防火,一旦发生火情方便取水施救;依山而建风水上利于人丁兴旺,因山管人丁水管财碌,并且有利防止外敌入侵,仔细观察会发现围龙屋门前都不设大窗,而是在高处设有小窗口,用小窗口来放箭御敌。客家民居不仅显示了客家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光辉创造,同时也反映了客家民系的社会生活。通廊式方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这种建筑形式有利于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巩固和发展家族宗族制。
随后,我们到鸭桥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了村干部陈宇浩,了解当地是如何保护传统古建筑及弘扬传统文化。他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解读传统建筑空间的精神内容和生活气息,更深层次的向我们讲述传统建筑的保护措施,还提到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只是保护这个实体建筑,更多的应该是这种文脉精神和空间感受的延续。我们从中学习到了保护传统建筑背后更深层的含义是传承好其文化的精神。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从参观特色古民居——景星园到采访村干部如何保护传统古建筑,我们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是前人的文化经验合集,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做到传统文化不失传。
队员们采访鸭桥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干部陈宇浩
队员们参观特色古民居
共青团广州理工学院委员会 地址:工程楼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