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理工学院“‘翁’往无前,‘源’梦乡野”社会实践队的文创小组成员首先深入挖掘韶关的特色建筑、特色产品及地域文化;接着结合调研小组外出带回的相关资料锁定核心元素,分工绘制代表性建筑与物产的线稿并完成填色;最后整合元素完成主题画作,优化搭配与布局,再延伸设计灯艺、明信片、拼图系列文创作品,尽显韶关风情。
点亮乡愁诗意,映照文化符号。三款灯艺:韶阳楼款用金线勾出塔楼飞檐,旁侧兰花舒展; 风采楼款把“韶华之地”牌匾与拱门融入光影,两侧兰花似在低语;还有一款塔楼灯,层层檐角伴兰花静立 。点亮时,暖光从建筑线条里漫出,把韶关的古韵、兰香都装进灯里。充分彰显了韶关独特的文化风貌与人文底蕴。
定格乡野浪漫,传递韶关温度。明信片系列中,风采楼红拱伴幽兰,韶阳楼飞檐缀仙桃;堆花米酒映山涧,全景图囊括地标群 ,每一张都像浓缩的“韶关小画”。这些明信片既是韶关乡野风情的生动注脚,也是韶关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以方寸之姿,让更多人感知这片土地的独特底蕴与蓬勃生机。
拼合韶关印象,解码文化魅力。全景款把风采楼红拱、韶阳楼飞檐“搬”上拼图,九仙桃、堆花米酒点缀山水间,兰花散落角落,生动呈现“仙桃兰韵润韶关”的繁盛景象;韶阳楼专款则聚焦古建筑之美,层层飞檐映衬着兰花,单独欣赏时也藏着“一关山水”的韵味 。拼碎片时,就像把韶关的景、物、故事慢慢凑成画,越拼越懂这座城的独特魅力。
这些充满创意的文创作品,是实践队献给韶关的一份文化情礼,它们融汇了韶关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也彰显着青年群体助力乡村振兴的炽热初心。当创意融入乡土,文化便不再是沉睡的符号,而成为可触、可感、可带走的美好体验,让韶关的独特魅力在每一次凝视与使用中焕发新生,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鲜活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