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号角吹响,广州理工学院“薪火续航”服务队带着专业与热忱,踏上了汕尾市陆丰陂洋镇的土地。3名指导老师+16名跨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在7天时间里扎根3所小学,用 “1+3+N”模式解锁乡村教育新可能;同时化身助农“生力军”,以数字技术架起产销桥梁。这场青春与乡村的相遇,正书写着教育帮扶与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
“1个支教团队、3个教学点、N门特色课程” 的创新框架,让254名乡村学生每天都能解锁新体验。从传统文化到前沿科技,从知识传授到素质培养,课堂里的每一分钟都充满惊喜。
潮汕童谣课:队长郑芝琪用方言教唱童谣,“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 的韵律里,孩子们触摸到本土文化的根脉。
太极与八段锦:周伟驰的太极课让学生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中华武术魅力;孙嘉恒的八段锦课程,伴着古乐让三十余个小小身影舒展如白鹤,成为校园里的动人风景。
党史与红色精神:蔡梓琪在三岭小学讲党史故事,林庭庭在洋口小学解读井冈山精神,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发芽。
数学不再枯燥:梁炜婧的 “数学炸弹” 游戏让数字变成冒险;罗晖用生活谜题讲解逻辑,“桌子上 12 支蜡烛被吹灭 5 根,最后剩几根?” 的问题引发全班热议。
语文融入生活:蔡逸铭教记叙文写作时,以 “五感描写” 引导孩子记录童年;孙嘉恒讲解《卖炭翁》时,用动画还原 “伐薪烧炭” 的场景,文言文字词不再抽象。
科技启蒙零距离:刘忆的 Python 课上,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代码能画出图案;陈梦妮的英语课用情景对话拆解语法,定语从句也能变得简单。
心理与社交:陈静芸的 “尊重” 主题课、梁炜婧的情绪调节课,让孩子们学会倾听与共情;罗晖的 “情绪猜猜猜” 游戏,教会大家正确表达感受。
动手与创造:林庭庭指导扇面绘制 “梦想职业”,小画家、建筑师的蓝图跃然纸上;林依婷的扭扭棒手工课上,眼镜、花朵、立体画从孩子们手中诞生。
体教融合新玩法:“五维活动” 颠覆体育课 ——“同心起立” 练协作、“花球接力” 强行动、“平衡较量” 锻协调,更有“洗手闯关”学技能——孩子们在趣味游戏中掌握五步洗手法的每个细节,让卫生习惯自然养成;“校园清洁大作战”融劳动于运动,弯腰擦拭、搬挪杂物既是体力锻炼也是责任担当的培养;“手语接力赛”将肢体律动与情感表达结合,在比划中学习沟通的另一种语言;“啦啦操方阵”则用活力舞姿串联团队精神,孩子们在奔跑欢笑中,既练出了健康体魄,又收获了生活技能与人文素养,实现全方位成长。
支教之余,服务队化身“乡村振兴宣传员”,用直播、视频为陂洋镇农产品打开销路,让知识不仅滋养心灵,更赋能乡村经济。
6名队员深入丫髻山种养合作社,在果园里开启双平台直播。面对高温,他们从容介绍油甘、菠萝等特产,两小时直播吸引1400人次观看,点赞达1.6万,抖音新增粉丝超过96%同级别主播。
无人机航拍6000亩油甘果园的壮阔,特写镜头捕捉果实的饱满。队员们化身“推荐官”:“维C含量碾压柠檬”“控糖降压好帮手”,1分钟视频既展现实力又接地气。
走访18户家庭后,服务队记下这些真实故事:95%的孩子在支教中变得更主动,80%家长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但不少家庭面临“经济拮据 + 辅导无力”的困境。为此,他们计划建立“线上答疑群”和回访机制,让帮扶不止7天。
“我们希望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正如队长郑芝琪所说,服务队带来的不仅是课程,更是对可能性的探索——潮汕童谣里的文化自信,Python课上的科技向往,助农直播里的乡土热爱,都在悄悄改变着这片土地。
未来,广州理工学院的“薪火”将继续燃烧:优化“1+3+N”课程体系,深化“五维”体教模式,更将直播助农纳入帮扶版图——通过镜头带火乡村特产,让课堂知识与田间地头的增收实践相连,让支教从“短期活动”变为“长效陪伴”。我们相信,乡村振兴的路上,每一颗被知识点亮的童心,每一份通过直播传递的乡土价值,都是未来的种子,终将在沃土上生长出繁茂的希望。
共青团广州理工学院委员会 地址:工程楼803